《外国设计简史:现代艺术设计思潮》读书报告
《外国设计简史:现代艺术设计思潮》的作者是张夫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于2010年12月出版。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现代设计历程及设计思潮,展现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脉络,并对各时期设计思潮的成因及其影响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和1851年世界博览会
上篇的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和1851年世界博览会。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是现代设计的启蒙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和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商品化的流通形式的出现,使近代设计大力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产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设计观念和服务对象发生变革。正如书中所说,“这种将实用功能作为设计先决条件的观念,克服了传统设计中只重视审美和装饰的片面性,体现了设计最本质的特征,也为现代设计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在这个时期,单纯的设计造型和简洁的设计装饰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和欣赏。
工业革命引发了艺术与工艺的分离,这进一步引起了劳动分工的细化。高度细化的分工模式和重复的工作程序分割了艺术和工艺的关系。大机器生产甚至使设计的发展发生了倒退。这种现象导致了后来的设计先驱的改革尝试和各种设计思想的提出,如亨利·柯尔的早期实践、奥古斯塔斯·普金的探索。
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成功召开,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揭开了序幕。但是,有人极力赞赏,也有很多人提出了抗议。约翰·拉斯金认为,真正的设计不应该是徒有其表、花哨做作的,而应该是设计美丽、精巧、大方和实用的产品。亨利·柯尔则认为提高全民艺术修养才是一条解决工业化问题的长远之路。这些改革家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力后来的设计发展,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认识到设计与其社会体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欧洲艺术与设计迎来繁荣时期,内涵丰富,出现了繁复奢华的折衷主义设计风格、哥特复兴风格、东方文化的介入、自然主义设计等等。
第二章主要讲的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这场设计革命由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掀起,是近现代工业设计的运动先导,具有国际意义。
艺术与手工业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室内、首饰、家具、陶瓷、纺织品、壁纸、书籍装帧和其他生活用品的设计。家具设计的特点是坚固耐用美观,产品主要为朴实简洁的日用家具和精美的典礼用家具。陶瓷设计的社会改良成分不突出,一些著名的设计师更注重制陶技术的探索、装饰效果的表现和艺术价值的赋予。
染织品设计带有明显的哥特复兴图案设计的特征,莫里斯的作品采用了大量的自然主义动机,装饰纹样呈现变化丰富的曲线,富有生机和运动感。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设计合理化的探索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引发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诞生。但这场运动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反对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下,英国未能最先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体系。
“新艺术运动”出现于19世纪末,是欧洲设计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的过渡设计运动。1900年,新艺术运动达到顶峰。这场范围宽广的设计运动涉及的内容涵盖建筑、室内、家具、产品、平面、服装、首饰等领域。
巴黎的新艺术运动中,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六人集团的影响较大。新艺术之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刻意强调有机形态。现代之家的设计风格和新艺术之家十分类似。六人集团由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亚历山大·查平特、夏尔·普伦米、托尔·塞尔默斯汉、乔治·霍恩切尔和鲁帕特·卡拉宾六人组成,他们热衷于植物主题和自然曲线的表示。其中赫克托·吉马德在设计中大胆使用铸铁和玻璃,将艺术造型和现代工业的材料和技术结合在一起。
平面设计方面,代表设计师有图鲁斯-劳特累克、谢雷、穆夏等。这些设计师的海报设计吸收了新艺术的风格,多从事商业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推动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的“二十人小组”,即后来的“自由美学社”,向国内介绍前卫的现代艺术设计思潮和威廉·莫里斯的思想。代表人物有维克多·霍塔、凡·德·维尔德等。维尔德认为:只有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能实现美的第一要素。他认为机械运用适当,也能达到设计的最高原则。他的思想大大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新艺术运动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是具有流动感、韵律的波浪起伏线或塑造外形轮廓的曲线,设计师从自然界中归纳基本的线条,以浪漫、夸张的手法塑造有机形态和图案纹饰。但新艺术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正如书中指出,“设计师们过度追求产品造型的精美、色彩效果的浪漫柔美和材质组合的丰富……其昂贵的产品最终也仍只能为小部分权贵阶层享用。精英设计与机械加工、权贵专享与大众消费、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从而导致了这场运动持续不久便日渐衰微。”[2]
现代设计的发展时期
中篇主要内容是现代设计的发展时期。第一章围绕新艺术运动后期欧美各国对新技术和合理化的探索,介绍了格拉斯哥“四人集团”、维也纳“分离派”、德意志工业同盟和“芝加哥学派”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考、设计方法,向当时颓废、低俗的艺术品位发起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格拉斯哥“四人集团”成立于1896年,设计风格独特:采用纵横直线为基本造型元素,从自然形态中汲取灵感,通过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加以抽象,对花卉和植物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他们将装饰和建筑相结合,在建筑和设计中保留了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元素。
1897年成立的维也纳分离派在设计中加入了直线元素和简洁的几何造型,尤其注重产品的功能。“分离派”的重要成员有奥托·瓦格纳、约瑟夫·霍夫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瓦格纳认为设计应该发展到新的阶段,任何历史主义或者没有必要的装饰细节,都不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霍夫曼在家居设计方面成就较高,他重复使用几何形式的图案进行装饰,风格简单而不单调。他还为机械化大生产和优良设计品位的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克里姆特被誉为“奥地利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融入了古埃及、希腊、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创造出独特、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意味的绘画样式,使作品工艺性达到顶峰。
1907年德意志工业同盟成立,该组织的目的是连结工业化和设计间的断裂,找寻一种更严谨的形式,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设计语言来取代“青年风格”。他们主张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生产,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德意志工业同盟的组织形式和设计理论影响了欧洲许多国家,在德国乃至世界设计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在设计上持大胆的现实主义态度,有工业化的创新精神。代表人物有路易斯·沙利文、弗兰克·赖特等。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论。这个理论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他发明了一种陶制或铁制的带边框的装饰嵌板。集中应用这种嵌板的温赖特大厦被誉为现代运动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赖特开创了“草原式住宅”风格,代表作有橡树园别墅、流水别墅等。他的简洁的设计突出了工业时代的建筑特色,流露出机械和技术的高贵感。赖特认为: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创造全新的和独特的装饰形式,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在英、法、美等地开展的一系列设计革新运动的总和。该运动的宗旨是反抗传统、反抗手工艺和新艺术运动所鼓吹的自然主义美学。装饰艺术运动强调精英式的设计,在意识形态上不具备现代主义运动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意识。但装饰艺术运动主张机械化的美,反对古典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形成受到原始艺术、古代艺术、工业文明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但是由于现代主义运动将功能推向了装饰的对立面,装饰艺术运动被淹没在现代主义运动的浪潮之中。尽管如此,装饰并未彻底消失,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者运用各种历史装饰符号的整合拼接实现装饰化的效果,采用折衷手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
第三、四章主要介绍和探讨了现代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运动是20世纪占有主导性地位的设计运动,是一场真正的设计革命,带有浓郁的民主主义色彩和高度理想化特征。现代主义运动的设计特点是:强调功能性;强调造型和装饰上的简洁;提倡构件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注重整体成本的缩减和使用效率的提升;注重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勒·柯布西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他主张采用机械化的手段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为大众服务的工人住宅,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原则。他在《全面建筑观》中写道:“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现代建筑不是老树上长出的新枝,而是从新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幼株。”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机械美学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他强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以及设计的科学性和理性。在城市规划方面,他提出了高层建筑和立体交通的设想。这样的远见卓识对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密斯·凡·德·罗一生追求纯粹的建筑设计,提出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形式主义原则。他的建筑依赖于结构,却不受结构的限制。不少作品的结构几乎暴露无遗,却依然不失造型和比例的高贵典雅,使结构本身升华为一种建筑的装饰。他的极简主义的建筑风格演化为“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显得冷漠、单调、缺乏人情味且流于形式,但标志着现代主义发展的巅峰。
荷兰“风格派”运动涉及绘画、雕塑、插图、版式设计、建筑、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领域,代表人物有奥·凡·杜斯伯格、皮埃·蒙德里安、威尔默斯·胡查尔、吉瑞特·里特维德等等。“风格派”的作品的设计风格主要是几何抽象主义,他们倡导个体和普遍之间的平衡以及所有几何形式的平衡。“风格派”在建筑、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中使用的非物质主义方法,对现代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是一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前卫艺术和和设计运动。构成主义采用纯粹抽象方式,主张用形式的功能作用和结构的合理性代替艺术的形象性。构成主义主张以结构为设计的出发点,采用精确的、几何的和纯数学的手段,使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作为主要的造型形式。
现代主义运动对20世纪各种艺术和设计活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导向作用。现代主义运动建立在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之上,以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内核,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催生了机械时代设计美学。
第五章主要介绍流线型风格和美国设计的职业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流线型”设计风格。“流线型”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机械美学,成为一种现代精神的象征和进步的标志。交通工具设计方面,较为经典的流线型交通工具设计有:大众甲壳虫汽车、伯灵顿西风列车、保时捷的大众汽车等。流线型风格对美国的制造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设计风格成为了刺激消费的手段,设计师的工作集中在样式的改进和创新上。
美国在产品设计上,实现了工业设计的职业化。美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先驱有沃尔特·达尔文·提古、诺曼·贝尔·盖迪斯亨利·德雷福斯、雷蒙德·罗维等。
提古被誉为“工业设计之父”,他的设计关注实际生产需要,代表作品有柯达相机的包装、波音707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设计等。
盖迪斯提倡具有现代技术特征且同时具备有机外型的设计风格。他主张不要因顾客的喜好而在设计上随波逐流,或者屈服于技术的限制。他还确立了一种新的未来设计的美好原则和方式,展现出对未来的飞机、轮船、汽车等工具的科学预想。
德雷福斯为现代电话的设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最为成功的作品是贝尔公司的300型电话机。在设计理论上,德雷福斯认为科技的发展不能把“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冲刷掉。他在《设计为人》一书中订立的产品设计的种种标准,被现代主义设计师奉为设计的准则。除此之外,德雷福斯在人体工学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人体度量》一书奠定了人体工学设计的基础,对人体工学的长远发展及其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应用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雷蒙德·罗维是高度商业化设计的代表人物。作为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他参与设计的内容极其广泛,崇尚技术,关注设计的美感和消费心理的研究。罗维的设计体现了典型的美国商业主义和实用主义特征:简练、方便、经济、耐用。他的代表作品有可口可乐瓶子、“幸运”香烟包装、“冰点”冰箱等等。
现代设计的成熟时期
下篇介绍现代设计的成熟时期——1945年至21世纪初。欧美各国和日本的现代设计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国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这种“重外观而轻功能”的设计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有计划的废止制度”通过样式的改变造成原本式样的老化和淘汰,诱发消费者放弃旧式样,追逐新时尚的消费心理。这种商业化的设计过分强调产品的外观而忽视了产品的功能,主张“用毕即弃”。另一方面,一部分设计师和理论家坚持严谨地探索现代主义,对抗式样化设计风格。
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瑞典、芬兰、丹麦等国家的现代设计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波普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反映了战后时期在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叛传统的意识和审美品位。英国波普设计的根源是美国大众流行文化和波普艺术。家具设计方面,波普设计追求新颖、古怪,但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根基。时装设计集中体现了“波普”文化。设计师通过材料和图案强烈地表达他们希望强调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立场。代表设计师有玛丽·昆特、玛丽安·佛利、薇薇安·维斯特伍德、萨利·图芬和奥西·克拉克等等。
美国波普设计艺术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的戏谑和讽刺精神,运用各种大众媒体中的图案元素和废弃物进行拼贴组合。代表设计师有安迪·沃霍尔、罗伊·里奇滕斯坦因、詹姆斯·罗森奎斯特等。
后现代主义设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宗旨是: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有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同时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和象征意义。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一种延续、修正或补充。后现代主义相比于现代主义,又有新的特征:隐喻和装饰的设计;想象的和情感的设计;仪式化的特征;呼唤真实的生活;有爱心的设计;有卖点的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日渐式微,之后出现的风格有微电子风格、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等等。
[参 考 文 献]
[1] 张夫也.外国设计简史:现代艺术设计思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 6 页.
[2] 同上,第 56 页.